口腔黏膜递送:卓越的营养素吸收途径

2025-03-25 14:53

   营养素递送通道是指将营养素(如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等)从外界吸收并运送到细胞内,以满足身体的营养需求。营养素递送通道可以分为口服、口腔粘膜、注射等,每种方式都有其特定的优势和适用场景。


   在口服方式中,营养素可以通过胃肠道被吸收,然后进入血液循环,被运送到身体各个部位。而口腔黏膜吸收通道是一种通过口腔黏膜迅速吸收营养素的方式,避免了胃酸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实现更快的效果。


   注射是另一种营养素递送通道,通过将营养素直接注入体内,可以绕过胃肠道的吸收过程,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具有更高的生物利用率。这种方式常用于需要迅速补充大量营养素的情况。


   总之,营养素递送通道是将营养物质从外界传递到体内细胞的途径,不同的通道方式适用于不同的情况和需求。


何为口腔粘膜递送通道


   口腔黏膜递送通道是一种创新的方法,用于将营养素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质传递到人体内,通过口腔黏膜的吸收来实现快速而有效的吸收和传递。这一传递途径主要分为两种方式:舌下递送和颊膜递送。


   舌下递送是将营养素或生物活性物质直接放置在舌下黏膜下,使其通过黏膜进入血液循环。舌下黏膜丰富的血管网络和毛细血管可以促进物质的快速吸收,绕过胃肠道的消化和代谢,从而实现更高的生物利用率和更快的效果。


   颊膜递送是将物质放置在颊部内侧黏膜上,通过颊黏膜的吸收进入循环系统。这种方式也能够避免物质在胃肠道中的降解和代谢,提高其生物利用率。


   这些口腔黏膜递送通道在营养补充和保健方面具有潜在应用。通过这些途径,人们可以更有效地获取所需的营养素和生物活性成分,从而实现更好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然而,选择合适的递送方式需要考虑物质的特性、目标效果和个体差异。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口腔黏膜递送通道有望在营养补充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舌下黏膜和颊黏膜之间的渗透差异


   舌下黏膜和颊膜之间的解剖和渗透性差异需要不同的递送通道设计。由于舌下黏膜具有高渗透性和丰富的血液供应,因此它能够快速吸收,迅速产生作用,并具有较高的生物利用率。舌下黏膜最适合使用小颗粒的递送通道,在短时间内以高浓度提供化合物。纳米级(介于20到200亿分之一米之间)的固体脂质和液滴脂质纳米球具有理想的组成和分子结构,适用于舌下递送通道。


   颊膜的渗透性明显低于舌下区域,不具备舌下递送的快速吸收和优越生物利用率。在多项比较研究中,舌下递送效果比颊膜递送更为有效。



何为纳米球


   通过口腔黏膜递送营养补充剂和保健品的解决方案在于将生物化合物封装到高渗透性的脂质纳米球中。这些纳米球可以通过滴管轻松地投放到口腔的舌下黏膜,以便快速被吸收进入循环系统。


1.纳米球的基?。耗擅浊蚴怯砂踩牧字?、脂肪酸和表面活性剂构成的,具有高渗透性和?;ば?。其核心组成物质磷脂酰胆碱分数纯度超过60%,可动态地?;に庾暗纳锘钚晕镏?。这些纳米球与生物膜和脂蛋白的主要成分相同,对细胞膜高度渗透,能够有效地封装各种生物活性物质,实现快速的口腔黏膜传递。


2.亚微米隐形球体:纳米球的尺寸对其效果至关重要,直径在20纳米到200纳米之间的纳米球循环时间较长。更小的纳米球具有隐身特性,可以避免免疫系统检测并提供隐蔽载体。它们的纳米尺寸使其能够穿越细胞和膜屏障,甚至穿越血脑屏障进入神经系统区域。纳米球传递系统具有快速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快速发挥作用、维持高血浆水平以及改善生物效应等优点。



   纳米球已被证明具有以下优势:

1.通过经黏膜吸收递送来增加生物利用度

2.更持久的血液水平,更高的生物效应和持续时间更长的益处

3.更高效的反应,允许减少用量和使用频率

4.将被阻隔的化合物运输穿过血脑屏障并进入脑结构

5.改善用户便利性(减少使用频率和更容易遵从)

6.延长的循环半衰期(与药物递送负荷的研究已经证明可增加100倍,从而显著提高效力-最高可达500倍)


Reference:

1.Shojaei, A. H., Chang, R. K., Guo, X., Burnside, B. A., & Couch, R. A. (2001). Systemic drug delivery via the buccal mucosal route. Pharmaceutical technology25(6), 70-81.

2.Harris, D., & Robinson, J. R. (1992). Drug delivery via the mucous membranes of the oral cavity.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81(1), 1-10.

3.Washington, N., Washington, C., & Wilson, C. (2000). Physiological pharmaceutics: barriers to drug absorption. CRC Press.

4.Patel VF, Liu F, Brown MB. Advances in oral transmucosal drug delivery. J Control Release 2011 Jul 30;153(2):106-16.

5.Shojaei, A. H. (1998). Buccal mucosa as a route for systemic drug delivery: a review. J Pharm Pharm Sci, 1(1), 15-30.

6.Hua, S. (2019). Advances in nanoparticulate drug delivery approaches for sublingual and buccal administration. 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10, 1328.

7.Reza Mozafari, M., Johnson, C., Hatziantoniou, S., & Demetzos, C. (2008). Nanoliposome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food nanotechnology. Journal of liposome research, 18(4), 309-327.

分享到:

阅读更多文章
READ MORE